小林裕之 小林希
京都 伏見 玻璃工藝 小林裕之 小林希
小林裕之
1999年 東京玻璃工藝研究所畢業
2001年 於京都伏見設立玻璃工房
之後,開始個展,企劃展等活動。
小林希
1999年 東京玻璃工藝研究所畢業
2001年 隨丈夫小林裕之於京都伏見設立玻璃工房
2004年 現代玻璃展(小野田)入選 ,川崎現代玻璃工藝展入選
Glass Craft Triennale入選 / 伊丹国際工藝展入選
2005年 朝日現代工藝展展準優勝
2006年 日本工藝展展入選,
之後以個展,企劃展等活動中。
小林裕之。小林 希 夫妻是東京玻璃工藝研究所的同學,畢業之後,小林夫妻回到了先生祖父的故鄉_京都伏見,
這個以水跟酒著名的小鎮,就在祖父的老家這裡,他們築了玻璃工房。
剛開始,夫妻二人,其實是分別以個人作家的名義,各自創作各自的作品,各自展出也各自活動。
真正的轉變,大概是三年前,夫妻二人因為長久共同生活的關係,想法上也有很多共通點,
於是覺得與其分別以個人作家的名義創作,不如轉為『職人』角色的作家,夫妻二人一起共同創作。
也就是從此開始,共同以小林裕之。小林希 的共同名義,一起開始參與展覽及活動。
轉為職人的共同創作後,作品也自然地以日常生活的器皿為主。
小林夫妻的透明玻璃,全部使用無鉛玻璃原料,這樣在熔煉玻璃時,
對身體不會有不好的影響。而有顏色的玻璃,灰色跟橄欖色玻璃是從德國採購的原料,
至於藍灰色則是小林夫妻自行調配的配方。
揺らぎガラス_有波紋的玻璃:
在偶然的機會,小林夫妻在古董店裡面,邂逅了一只法國的老玻璃瓶,
那只老玻璃瓶,就只是擺在那邊,就改變了整個環境的氛圍,如此存在感的玻璃,
並非什麼高級品,而是連名字都被不知道的職人所作。
因為這偶遇讓小林夫妻發現該去追求的不是舊時大量生產所需的A級品,
反而是被剔掉的那種表面充滿職人手作波紋,十分手作感的作品。
也因此,他們積極尋找最合適的工法跟技巧,經過很多次測試實驗之後,
確定了『型吹き』工法、
這個工法在製程前面跟一般吹製『宙吹』玻璃相同,只是在後段,會使用鐵製的模型來成形。
這樣的作法,基本上相同形狀的作品,可以某種程度量產的機會,而且也很容易留下個人手作的痕跡。
另外,這種工法有趣的是,在表面會留下細微波紋的痕跡(凹凹凸凸的紋樣),
這是因為高溫的玻璃在接觸到鐵製模型時,溫差的變化引起的伸縮所造成。
這樣的波紋,透過光線,映照在餐桌上,落下美麗的影子。 如此改變環境的瞬間,
就是小林夫妻覺得應該持續以職人角色來創作生活器皿的價值。
在追求波紋的過程中,如果溫度太高,玻璃表面會非常光滑,反而有工業品的感覺,
相反的如果溫度太低,則玻璃的表面有可能會因為鬆垮而變形,
要控制這個波紋的形成,其實是很困難的技巧。
夫婦共同創作,大部份的製程都是兩人分工,鐵製模型的製作則是老公的工作。
作品從設計開始,就是兩人一起討論,先做出模型,然後再由老公用鐵製成模具,然後吹製一直到成形。
夫婦二人自從開始轉為職人創作之後,經由共同的作品,認識了茶人,料理人,
侍酒師等,也經由作品帶領他們去到很多很棒的地方,
同時也經由臉書,IG等認識許多不同的人,也收到很多不同的建議。
最期待的是來自海外的朋友,可以透過完全不同的觀點及使用角度,提供更多的意見想法。
最後是我們自己好奇的,為何選在伏見築工房?原來是小林裕之的祖父老家,以好水跟名酒著名的地方,
他們築窯20年來,因為要顧著熔爐的火,忙著創作,反而不太有時間好好的看一下週遭的風景~
真正喝到當地的酒,還有好好的看一下鄰近風景,也是從開始做玻璃之後。
另外幫大家問的,小林家的片口,非常的有特色,尖又長的注口,好像鳥喙。
這個是先做出杯子成形,然後再加熱,之後黏上透明玻璃,然後做成鳥嘴的形狀。
一直以來他們對片口的斷水都不滿意,直到改成這個做法之後,斷水就完全沒有問題了~
追加介紹一下已經蠻少見的結霜玻璃(にかわ硝子)
にかわ日文是「膠」的意思。 這種玻璃早期叫做「結霜玻璃」,約莫大正時期,為了讓玻璃窗
有點裝飾感,所以發展出結霜玻璃的做法,源自歐美,工序上是在透明玻璃上面,塗上一層燒熱的動物膠
動物膠在冷卻之後,會拉扯玻璃的表面,進而把表層的玻璃剝起來,整面玻璃就會充滿一片一片
被膠拉起來的玻璃層,看起來好像羽毛一般,所以歐美的名稱又叫feather glass, 正式名稱是glue chip glass.
後來因為有模具可以做出更多更好的玻璃裝飾,這種工法也就沒有人在用了。
小林夫妻特別把這種老玻璃工法重現,而且他們是將上膠剝除的動作最好幾次,直到理想中的效果出現。
剝離的玻璃片清除之後,還要進窯低溫燒一次,這樣剝離的地方才會平滑。
這種獨有的大正風情,值得好好的介紹。
小林裕之 小林希 台北個展 將於2023年9月17日於時食商行展出,詳細請關注我們的粉絲專頁活動訊息。